近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公布第二十屆第一批詹天佑獎名單,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浙江省電力設計院主要設計的舟山500千伏聯網輸變電工程作為唯一的輸變電工程成功入選。
舟山500千伏聯網輸變電工程橫跨寧波、舟山兩地,新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新增變電容量3000兆伏安;新建線路235公里,其中大跨越線路37公里、海纜17公里,于2016年12月開工建設,2019年10月全面竣工。該工程是推動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落地、保障全球超大綠色石化基地用電需求的重要能源支點,填補了超高壓交聯聚乙烯海纜國際空白。
據中國能建浙江院介紹,該工程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
一是刷新當時世界最高輸電塔紀錄。該工程新建西堠門大跨越,跨越檔距達到2656米。由于兩基高塔跨越繁忙的國際航道,按照海事部門的要求,導線弧垂的最低點要始終保持在海平面90米以上的高度,以保證各類大型船只等順利通航,380米跨越塔由此誕生,刷新了當時世界最高輸電塔紀錄。
兩座高塔之間架線采用了全球先進的“空中起重機”——S-64F運輸直升機。其間攻克了特大跨越抗風設計、構件選型與承載力計算、復雜空間節點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二是敷設世界首條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單根總長度18.15千米,重約1540噸,是國際上首條實際投入商業運行的電壓等級最高的交聯聚乙烯絕緣海底電纜。它的橫截面達到1800平方毫米,“大截面”“高電壓”使得海纜的輸送容量更大。
在設計過程中,浙江院和各參建單位一起克服諸多困難,將海底地質數據及海纜敷設底部狀態等空間數據加載并與三維信息技術系統結合,實現三維展示、空間分析、數據管理等有效融合。為避免海纜接頭成為電擊穿的薄弱點,提出了“大長度、無接頭”的概念,整根無接頭,就相當于排除了電擊穿的薄弱點,提高了海纜的可靠性。工程設計、制造、試驗、施工全部由國內企業完成,擺脫了我國對500千伏海纜的進口依賴。
三是開辟多個“國際首次”“國內首次”。如國際首次完成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纜工程設計,自主創新500千伏架空-海纜混合線路繼電保護設計,國內首次提出考慮復雜山體三維風場影響的高錨塔跳線風偏設計方法等。
據介紹,舟山聯網工程實施難度大、技術條件復雜。通過各項技術攻關,不僅實現了電力 “空中走、海底鉆”,也為實現全球能源互聯網提供關鍵技術儲備,積累運行經驗,成功構建了以超高壓海纜、特高塔、灘涂變電站為主體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超高壓海洋輸電技術體系,引領電力高精尖裝備突破式發展,為輸電線路超長大跨越建設、島礁電雙互聯互通和海上風電集中送出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強力支撐。
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是我國土木工程建設領域科技創新的最高獎項,主要授予在科技創新(尤其在自主創新)和科技應用方面成績顯著的優秀土木工程建設項目,獲獎項目充分體現創新性、先進性和權威性。該獎項從1999年設立以來,僅有包括舟山500千伏聯網輸變電工程在內的2項輸變電工程獲獎。
此前,該工程獲評2021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中國鋼結構金獎。
報道鏈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00236